Sharon,苏州大学财政学在校生。大一通过CMA全科英文考试,之后九个月通过九门ACCA;寒假3P大战成功。
 
大一我报的是CMA+ACCA双证班。那时候CMA成绩单是可以申请免考ACCA七门的,所以有所谓的双证班。当时倒也没有想过要走什么捷径,只是因为我妈担心漫漫14门长征路,我会坚持不下来。所以她坚持要我先学个CMA——就算半途而废最起码还有一张证在手上。我很能理解她这个风险保守的老人家,也觉得管理会计是大势所趋,也挺好的。
 
在考到第二门的时候,出坑在即,就有政策变动,要两年工作经验才可以申请免考。这对当时很多双证班的同学都是不小的打击。大家都想着CMA两门换七门,绝对是大大地值了,考试周期又短,算得上一条捷径。
但是,很少有人想过,免了这七门的磨练,剩下的七门是很难考过去的。或是说想到了,也很难抵挡免考七门的诱惑。
 
在这之前我受老师的影响,决定免考不免学。所以政策变动对我来说也没有特别大的影响——怎么办呢,就继续考吧。一门一门学下来我发现,ACCA的确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体系。三个Level一步一步由浅至深,几条主线分明。它的美妙之处在于,即使你是一个零基础的小白,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在这个体系中过一遍,就会慢慢变得很优秀。就像Mike说的,我们有不同的起点,但是希望我们的终点一致。
 
每次我的时间都十分紧凑,几乎每门课备考时间都在两三个星期左右。所以我也不能刷很多的题,只能尽量把课认认真真听个一两遍,讲义翻到真正理解透。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结束CMA之后,我已经比身边的同学慢了一大截。
 
ACCA的F阶段考试是很温柔的,没有动辄几页A4纸的Case题,不用写大段大段的英语。这个时候以选择题为主,只要能够把握知识点,Pass并不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身边太多的人,不去看书不去听课,而是考前一星期狂刷题。这看似投入产出比极高,但其实实际效率极低。又是按照Mike的说法,ACCA毕竟是个半盈利性机构。在如今的大背景下,F5到9要达到65到75才能够称得上合格,P阶段最起码要有两门60+。
 
我听说过也有人ACCA50+全过最后反倒因为这个OFFER被拒,理由是HR觉得这样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
 
有时候看起来是所谓捷径,其实是最艰难的路。ACCA这张证书不能保证给你一份好的工作,但是为A考奋斗所学到的东西能。
 
最近这两年ACCA的竞争对手——IMA协会推广工作做得真的风生水起。“三个月塑造管理会计人才”这样童话式的广告语误导了很多人,也让很多人对这张证嗤之以鼻。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去考CMA,很多人问我:这张证值得考吗?考了有用吗?
当然值得啊。当然有用啊。
(这里不讨论各种奇葩的想法.....)
大一的时候我耿直的CMA讲师说,大学生考这张证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因为这张证偏向实务。当时我的心真是碎成了一片渣渣.....
也幸亏当时有谜一样的激情,我认认真真地考完了CMA。分数也算得上让人满意。
 
直到今天,大三的我也没有看到学的CMA真的转化成什么实实在在的产出。但是大一之后无论是做科研、参加比赛,甚至到后来九个月通过九门F,我都觉得益于当初CMA无形之中对我的改变。不论是财务英语、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是对财会的兴趣,都让我受益匪浅。
所以说,“ACCA和CMA哪个好”这种问题,真的不是一句话就能片面地概括的。这更要看你的需求是什么,也就是,你希望从中得到什么。
 
这两张证中的任何一个,认认真真地学下来,一定都是有用的。
 
来源|MajorClub。若需引用或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