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只鸡缸杯说起
1999年,一只“斗彩鸡缸杯”在香港拍出了中国瓷器艺术品的******价2000多万港币。2014年4月8日,这只鸡缸杯在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拍卖活动上以2.8亿港元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拍得。一只鸡缸杯从2000多万到2.8亿,它的回报率是864%。股票或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很难达到这个水准的。
艺术品是小众,而不是大众。收藏品不亚于其他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亚于房地产和证券。如果把收藏品和金融有机结合,使我们的金融资本注入收藏市场,那么收藏市场和金融市场将会共赢。
一、艺术金融的前世今生:收藏模式的变迁
如果从过去到现在没有人收藏艺术品,我们的艺术历史将会中断。正因为过去达官贵人、贵族对艺术品的收藏,才成全了今天的艺术史。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喜欢收藏,而他们的收藏品最后成为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的早期藏品。
从中国的收藏来看,共有五个收藏热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宋代。宋徽宗是大收藏家和书画家。由于他的重视,宋代的书画包括元代的书法得以发扬光大,成为收藏家孜孜追求的热点。宋徽宗成立的书画院所承载的宋朝书画,就是院系画的主要来源。
第二个时期是明代。明代竹木牙雕都得到全面发展,除了书画名十家,董其昌也是明代的大书法家。明代的大明宣德炉、陆子冈的子冈牌等,都是******的收藏品——材质不是******的,但艺术是******的。
第三个时期是清代。康雍乾,俗称“清三代”。清早期是顺治、康熙、雍正,清中期是乾隆、嘉靖、道光。国内拍卖市场中,清三代的瓷器价格超过了古代的老窑瓷器,这与国家政策、人们的审美有一定关系。康雍乾三位皇帝,尤其是雍正和乾隆皇帝对瓷器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著名的景德镇的郎窑是康熙年间创造的,现在看到的很多豇豆红、丹参釉,就是康熙时期的******藏品。乾隆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很多的艺术品。“乾隆工”就是乾隆盛世时的一些工艺品,乾隆的东西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士大夫都趋之若鹜。
第四个时期是晚清民国。清朝败落后,很多宫廷里的东西外流了,社会上有一大批宫廷艺术品,中国人和外国人趋之若鹜。很多大收藏家通过这个时期收藏了一批清宫的艺术品,晚清民国因为政治动荡,造成很多艺术品外流。
第五个时期是当代。解放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毁掉了很多艺术品,所以,当代可收藏的好东西越来越少。当代是指从文革结束,1989年三中全会后逐步开放艺术品市场后。第一次解放以后,很多大收藏家,像吴湖帆、叶恭绰等金融家有很多收藏品,通过政府的动员、捐献、收购,成为上海博物馆的很大一批藏品。后来文化大革命又来了一次大清洗,把他们家里的很多东西没收,定为国家文物。艺术品拍卖于1993年开始,谢老先生在上海敲响了第一锤,一号拍品是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被张宗宪先生拍得。原先上海的收藏家最多,占据半壁江山,收藏拍卖上海是第一的。
收藏目的的发展,首先是个人喜好。收藏有两大好处,第一是陶冶性情,第二是投资收益。现在很多收藏的人有钱,就是怕家里反对,因为家里人不懂收藏品,觉得不值。若买行画,过三百年也不值钱,艺术品才有艺术价值。有人觉得可以买一些当代青年画家的画留着以后升值,但纵观历史,一个时代淘汰后,没有几个画家可成名成家。玩艺术品的人玩到后来就怕走火入魔,我们称之为“精神鸦片”。在这里,告诫大家一定要量力而行。
投资增值,很多时候是无法预料的。艺术品对中国来说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表面上媒体有很多宣传,实际上没有多少人真正认识艺术品。有实力的做金融的人应该去买艺术品,因为有这个经济实力。古今中外玩艺术品的人都是非富即贵,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玩的。玩艺术品一定要量力而行,因为有很多大收藏家的东西最后还是会从私人收藏变为国家收藏。
艺术品的收藏主体,主要有个人、国家、政府、协会、行业机构,现在新增了基金会,艺术银行。
艺术品性质的扩容,实际上是一个新时代的概念。艺术品抵押早就存在,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圈子内的拍卖公司就要减少拍卖。金融和艺术早就产生了天然的结合,金融直接影响到艺术品的发展。
艺术品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来创造价值,艺术品本身没有通过交换就没有价值,艺术品成为了艺术商品,可以通过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购得。
艺术收藏品也是一种艺术资源。现在有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做艺术资本。有些人不懂艺术品,又想投资艺术品,就可通过金融机构这个渠道达到目的。实际上这与银行发行的股票基金、国债基金有异曲同工之处。银行帮你做股票、证券,然后达到一定的升值潜力,让你去得到回报。银行、金融机构要支持艺术品拍卖,上海的艺术品拍卖需要金融界的支持。关键是要看银行和什么样的操盘手合作。所以术业有专攻,企业家请人一定要看对人,要找到有艺术实力的人。
鉴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玩艺术品至少要熟,要会鉴赏,但不一定要会鉴定,鉴定里面的学问太大。建议大家多参加华人收藏家大会,那里有很多******的大收藏家,多听这方面的讲座,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
二、艺术金融化的必然性
今后,金融肯定会与艺术结合。因为金融是驱利的,银行想通过别人的资本赚取更多的钱,如果艺术品能作为它的工具,它肯定不会放弃艺术品。艺术品银行将是银行新的一叶扁舟,是金融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很多大陆同胞还对艺术品比较陌生,有的人不想进入这个圈子,有的人不知道怎么进入这个圈子。假如全部的银行都一哄而上搞艺术品也不可能。现在跨界的人才太缺乏,因为既懂银行金融,又懂艺术品鉴定的人太少了。有的银行搞过艺术品投资,但是失败了,那就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做艺术品投资失败了就退出是不行的。
艺术品天生就是一种投资品,艺术金融化降低了艺术投资的门槛。通过艺术品金融化,有些人爱上了艺术品,有些人找到了新的理财工具。
金融机构估价为艺术品投资降低风险。艺术品市场以前有一些乱象,如果把金融机构和艺术品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会规范很多。我需要你的认可和支持,那我必须要按照你的游戏规则去做;你要我去做,你必须按照我的东西去做,这样彼此有一个约束。当然艺术品的价格也不是固定的,在同一个时点数,在北京、上海、广东的价格也可能会有波动,但不会差太多。
中国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明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潮流,二是历史原因。关于历史原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出现了金融的艺术品抵押,上海的世行仓库里面就有艺术品的抵押。通过抵押能得到金融的支持,抵押产权不变,还清贷款就可以收回抵押品。艺术品的抵押今后也是可行的,关键就是现在没有一个评估机构,银行也不敢做抵押。对古代艺术品有争议是正常的,因为古代艺术品跟现当代艺术有区别。一些银行机构的基金就只做当代艺术品。
中国艺术品市场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所谓“买对”,是要买这个人的代表作,买这个人的精品,不一定买一流艺术家的作品。买对包括两点,一个是买真的,一个是他的代表作,或者比较好的精品。艺术品的价位需要了解清楚。真正要去买一个人好的作品,如果要操盘,就要去了解这个人的历史。
三、中国艺术金融市场现状
中国艺术品市场现在如火如荼,很多人带几个亿到国外去买艺术品。还有一些海淘的人,实际上淘回来的东西并不一定值这些钱。很多鉴定节目里把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搞出口的外销瓷误认为是古董。你可以不懂艺术品,但是要懂艺术品的欣赏,还要知道谁能把握它,这很关键。还要了解拍卖公司,国内搞艺术品买卖的拍卖公司是不保真的,而商店是保真的,很多不确定的东西就到文物商店买,但是拍卖公司拍卖时根据的是拍卖法,当你落锤的时候会承担所有前面的责任。当然也要把握好拍卖的分寸,不然一榔头下去,负不了后面的责任,就造成违约。
中国的艺术投资占全球的45%,美国70%的艺术品交易额都是中国买家支撑的。所以全球艺术品市场现在最热的还是中国,因为中国市场才发展起来。有兴趣的人会特别有兴趣,尤其是尝到甜头的,手里又有钱的企业家,会特别冲动。去拍卖场之前,心里要定一个价格,比如这件东西十万就拍,十一万就不要了,拍卖师再三看也不动摇,这就是理性拍卖。
中国艺术市场金融化的标志性事件,首先是艺术基金。
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艺术品金融理财投资产品,比如民生银行的理财基金。在两年里面要买进卖出,一般都是通过拍卖,现在拍卖的佣金比过去高,佣金是按照拍卖的比例去收的。国内的一些拍卖公司的标准佣金由原来的10%增加到现在的15%,加上所得税3%以及各种费,差不多要少掉40%。要想这个艺术品在很短的时间内保证投资能赚这些钱是比较困难的,5~10年是比较理性的。
私人银行艺术品鉴赏计划,也是标志性事件。很多银行都有私人理财客户,比如你有五千万存款在银行里,你就是私人银行客户,那么银行就会为你量身订作各种理财规划。现在把艺术品也纳入规划了。
四、艺术+金融=?
艺术加金融等于什么?收益、投资、风险。一个是产权,一个是艺术品银行。艺术品银行在国外很普遍,国内还没有正式的艺术品银行,因为国内的银行,金融机构需要审批,只能叫某某机构、基金。当代艺术基金,英国的铁路养老基金,都做得很成功,因为它70年代就开始投资艺术品,跟苏富比、佳士得合作。所以跟哪家单位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银行不可能有这么多专业人士。
艺术金融业主要经营模式有:艺术银行、艺术基金、艺术按揭、艺术品证券、艺术品质押,艺术品保险。上世纪20年代就有了艺术品质押,艺术品的保险。
声明:以上所有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单位,谨代表个人观点。
(本文根据交通银行总行博物馆馆长、上海市政协委员杨德钧先生在上财EMBA艺术品金融论坛上发表的主题演讲“当金融爱上艺术”整理,未经作者审核。)
发布日期: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