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为了缓和贸易伙伴国的流动性不足,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国央行与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土耳其、阿联酋和新西兰等国和地区分别签订和续签了货币互换协议,从此,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仅如此,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这些都可被看作人民币国际化的有益尝试和突破。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还有很多领域需要突破。

第一,资本和金融项目需要逐渐实现双向开放,为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打下基础。尽管央行已经开始完善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机制,允许大陆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点心债,但这只是在债券市场取得的进步。中国大陆需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并完善对跨境短期资金流动的监测。只有当人民币成为比较成熟的可兑换货币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的增大,人民币会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第二,需要逐渐推进利率市场化。上海要形成人民币产品的交易中心,既然是产品进行交易,产品就需要定价,而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定价因素就是利率。改革的难点就是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国家不敢放开,产品的定价依据至今仍不充分。利率不能实现市场化,那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就不能很好地作为定价依据,也就谈不上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国际化。因此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抓紧当前有利时机,明确分阶段目标,稳步推进。

第三,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除了要扩大其现有的金融市场规模外,更需要的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要依靠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构建功能健全的金融体系基础上,以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平台,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枢纽。

第四,有完善的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创新、交易、定价、清算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四大核心功能。国家发改委在今年2月正式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强调上海将建全球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

具体说来,该中心是依托各类人民币产品交易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撮合和结算服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金融集聚辐射功能。

确定上海的全球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地位,对上海而言,有利于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对国内外资金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而言,将有力促进金融创新,加快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推进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不断提高其影响力;对中国而言,能增强中国国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中国国际金融地位和话语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从而对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的发展将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呈互动状态。

发布日期:201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