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由上海实施的国家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备受瞩目。日前,我院戴国强教授和于研教授分别接受了《国际金融报》的采访,分别以伦敦、新加坡为样本,深入分析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为上海提供借鉴。

戴国强教授认为,伦敦金融城之所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有其历史条件,英国建立起商业“日不落帝国”,伦敦自然而然地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这为其集聚商人、资金和各类机构奠定了基础。伦敦开放的竞争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外投资者,“伦敦金融城一直遵循‘重原则,不重规则’的监管模式。”戴国强认为,“这种看似‘放松’的监管更大程度地释放了市场潜力,对于任何监管而言,最怕就是‘管死’了市场,这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开放使竞争竞争更有活力,“竞争是促进繁荣的硬道理。正是因为破除了竞争壁垒,伦敦才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极具竞争力的人才和资本。”

2011年开始,伦敦金融城启动了“伦敦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再次抓住了发展机遇。“伦敦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有着紧密联系。”在戴国强看来,目前,中国以人民币为支付手段的金融体系尚需改善,与之相关的工具——金融衍生品更是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人才,“坦白说,过去几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展远没有想象的快。”戴国强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个国家战略,未来应该在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人才等方面加快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伦敦金融城发展的历史研究得到很好的借鉴。”

于研教授则以新加坡为例,分析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须的要素。于研认为:“法律环境好是新加坡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最关键的要素。”新加坡金融体系设计与世界原有的金融体系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

优秀的地理位置也是新加坡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之一。新加坡对自身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新加坡政府将发展金融服务业作为建立新的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并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确立了金融立国政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战略。于研指出:“在吸取东南亚危机教训后,新加坡更是强化了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细化了国际金融中心组成。”

除定位清晰外,新加坡政府还拥有捕捉机遇的智慧。于研感慨,在过去几十年国际大环境变化中,新加坡政府能不断地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在关键时刻推出促进本国金融中心建设的举措,“借助于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新加坡成为亚洲的外汇交易中心。”

中国应该向新加坡学习政府智慧,中央政府应该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金融监管制度,不能盲目跟风。于研认为,上海可选择两个方面作为突破口:一是围绕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面向海内外的人民币相关金融产品,使上海成为人民币国际金融产品开发和交易中心;二是发挥上海的市场优势,依托长三角发达的区域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成为亚太地区名列前茅的资产管理中心。

另外,人才战略一直是新加坡的制胜法宝。拿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话说,“新加坡什么资源都没有,除了人”。于研指出,上海也应该加强人才建设,业界精英应该与政府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金融中心发展战略规划。

发布日期:201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