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于研教授日前接受《国际金融报》专访,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问题发个了自己的看法。《国际金融报》于2012年3月9日刊发了采访内容。

花五年时间,上海将力争形成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于研认为,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除了要扩大其现有的金融市场规模外,更需要的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际上就是要依靠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构建功能健全的金融体系基础上,以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平台,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枢纽。

交易越大地位越稳

一个城市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需要具备国际型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交易市场。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金融服务的使用者可以频繁地进行交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报》:确定上海的全球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地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将有怎样的意义?

于研:所谓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是依托各类人民币产品交易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撮合和结算服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金融集聚辐射功能。确定上海的全球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地位,对上海而言,有利于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对国内外资金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而言,将有力促进金融创新,加快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推进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不断提高其影响力;对中国而言,能增强中国国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中国国际金融地位和话语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从而对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的发展将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呈互动状态。

《国际金融报》:为达到上海的全球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目标,规划设立了一系列的要求,包括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万亿元左右;主要金融市场规模保持或进入世界同类市场前列等。扩大金融市场规模,与提高全球人民币产品交易地位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于研:上海的金融业已形成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的体系,许多全国性金融机构的主要交易中心都在上海。但与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有差距,比如证券交易量、交易品种少,辐射能力差,资源配置效果差。

提高全球人民币产品交易地位,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际上就是要依靠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构建功能健全的金融体系基础上,以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平台,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枢纽。但应该注意的是,要稳固人民币产品的交易地位就应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

利率放开产品方荣

“十一五”期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实质性突破,首批人民币跨境结算交易完成,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这些被看作人民币国际化的有益尝试和突破。这为上海在2015年基本确立全球性的人民币交易中心做了良好的铺垫。

《国际金融报》:在您看来,上海在人民币产品交易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上海要实现人民币全球交易中心的目标,还需要在哪些领域进行突破?

于研:上海人民币产品交易试点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持续高速增加、结算比例渐趋平衡。  二是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在全国占比稳步提高。三是上海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持续******。四是上海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的地位初步确立。五是上海外资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优势渐显。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领域需要突破。从阶段性目标来看,未来五年是关键时期,随着跨境贸易结算的日益扩大和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清算和结算体系逐步完善,上海要基本形成主要人民币产品价格的发展和形成机制。

再者,上海要形成人民币产品的交易中心,既然是产品进行交易,产品就需要定价,而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定价因素就是利率。改革的难点就是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国家不敢放开,产品的定价依据至今仍不充分。

利率不能实现市场化,那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就不能很好地作为定价依据,也就谈不上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国际化。因此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抓紧当前有利时机,明确分阶段目标,循序渐进。

建议在打造全球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方面:

一、要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核心,加快确立全球人民币资产交易中心地位。二、积极推动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扩大方案,尽快提高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重。三、健全人民币资产交易机制。四、健全人民币信用评级体系,合理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健全人民币资产风险预警机制等。

《国际金融报》: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动力。那么,上海在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地位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障碍”,关键的突破口是什么?

于研:资本管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较低,不具备本币国际化的基本支撑条件,除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可兑换之外,金融市场对外联系程度已落后于整个改革开放进程,而且金融工具的品种和创新都有待提高。

再者,中国的整个银行体系需要更加的现代化、市场化,促使银行更好地控制风险。因此关键突破口是要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完善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当人民币成为一个成熟的自由兑换货币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的增大,人民币会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进而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

推动全球金融合作

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的过程中,政府和金融机构将担当主导作用。既然目标定位于“国际”、“全球性”,那么我国管理层和市场参与机构就应该加强与境外政府、机构、企业的金融合作力度。

《国际金融报》:资本市场是人民币交易中心建设的核心。虽然近年来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是与先进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您认为在进一步拓展资本市场功能,扩大人民币资产交易规模的过程中,管理层和市场参与机构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于研:首先,我们不仅要继续扩大QFII在国内证券市场的投资规模,进一步放宽QDII乃至境内居民对外金融投资的限制,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上市融资,而且更要健全协调监管机制,规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其次,建立高效、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提升我国的全球资本配置功能。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快拓展金融机构全球服务能力,支持在沪法人金融机构的境外分支机构提高面向国际投资者的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努力培育大型金融企业集团,着力提高银行的货币资金定价功能;大力培育和加强非银行中介风险过滤和定价功能。

《国际金融报》:上海要达成全球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的目标,除了需要依靠国家政府的支持外,也需要来自境外其他国家和城市的合作支持,您认为我们目前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合作?

于研: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加强境内外金融交流合作。一是进一步发展沪港金融的互补、互助、互动关系。上海与香港可以联手积极探索发展亚洲美元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亚洲各国政府、机构和企业在沪港两地金融市场发行美元债券。允许中国官方外汇储备和国内机构自然人美元持有者投资该债券市场。二是研究建立沪台合作机制,使上海成为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的集聚中心。三是加强上海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探索创新交流机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参与境外证券交易机构的并购;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研究吸引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入驻。

来源:《国际金融报》2012年3月9日第7版

发布日期:201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