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鼎 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EMBA中心学术主任。本文节选自其在2014年9月14日上海财经大学EMBA公开课的演讲。
我首先接触到“互联网金融”这个题目的时候,第一个拿来分析它的逻辑,是我过去二三十年学到的金融学的知识。金融学对金融资产、金融行为的分析,很大一部分从三性来分析: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传统金融机构创新,无非在三性上进行连续调整。金融机构在进行连续调整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客户群体比较小的话,这个连续调整做起来就很困难,比如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只能是3.5%,两年期可能只有4%,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可以做调整,但是这个调整空间不是很大,非常的困难。
从资产组合的角度,假定资产越分散化,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越多、地域分布越广、人群离散程度越大,三性调整空间就可以非常非常大,但是这回答不了“互联网金融为什么重要”的问题——当然很多人说了,有了互联网金融,哪怕办在乌鲁木齐的金融机构,也可能面对全世界所有行业的客户,这样一来客户群体就分散化了,进行三性调节的时候可能空间比较大。
但是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件事情做不到吗?易欢欢(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刚才调侃说的“宇宙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把全世界商业银行全部都收购,那么全世界就只剩下一家银行,结果全世界的存款人,把钱借给全世界的贷款人,当全世界所有人都在一个体系的时候,这个体系变的足够庞大,我们进行三性连续调节的时候,他的空间也会非常大——但是这个难度会很大。
所以,仅仅从三性连续调节这个逻辑线条去分析互联网金融,我觉得是不够的。那究竟是什么触动了我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了特别兴趣呢?我觉得互联网金融相对金融三性多了一个“性”,刚才陈垦(梧桐理财网发起人)说,多出来的“性”叫便捷性,我觉得便捷性不是互联网金融的要害,现在传统金融也很便捷,NFC、各种互联网终端等,也在让传统金融服务非常便捷。多出来是什么“性”呢?我把它叫做“人性”。大家学金融的时候,金融机构有一个别称,叫金融中介机构,或者说金融媒介机构,换句话说,金融机构干的事好像在做媒。可是我认为,传统金融行业做媒,把一些人撮合到一块儿的结果,是让互不相识一些人结了婚以后还是互不相识,这个跟做媒不是一回事。当我们把一笔钱存到工商银行去,你以为工商银行是做媒,把你存进去的钱贷给另外一家企业,可是存款人和贷款人认识吗?不认识。把两个人撮合到一块儿,然后从头到尾就不让他们认识,结果他们却能生出孩子来,这不叫做媒。
金融机构靠着两端的人互不认识,在市场里取得枢纽型的作用,它们把金融、租金、储蓄之间的摩擦希望降到最小;但是实际上,由于从头到尾两端人互不认识,他们的作用发挥得不是太好。譬如,今天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我非常讨厌在我周围修一个垃圾焚烧厂,要是修垃圾焚烧厂我会非常痛苦、非常伤心;但是我并不知道,如果我把钱存到上海银行去,上海银行会把我的钱贷给垃圾焚烧厂。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仅仅是商业上数字上的游戏,他们没有任何感情上的联系,直接联系会不会好一点?会好一点,但是存在问题是:如果我认购一个IPO企业的新股,究竟把我这个钱拿去干什么,其实我也是不知道的。如果二级市场上转卖证券,你清楚你今天买100股股票,但永远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谁卖给我;当我今天卖出,我也不知道卖给我的是谁。我愿意卖的股票你为什么愿意买啊?你是傻瓜。我愿意买的股票你为什么愿意卖啊?你也是傻瓜。传统金融不希望双方认识。
二十多年前,我向教授提出这个问题,我说,金融媒介没有做媒,双方都不认识。结果教授用钱锺书先生说的一句话回答我,“你如果觉得鸡蛋好吃,为什么要知道是哪个母鸡生的呢?”仔细想想却并不是这样,当我们觉得钱锺书小说写得很好,我们其实非常想知道钱锺书是什么样的人;当读到一首喜欢的诗,我也非常想知道写这首诗的时候,时代背景如何、人文环境如何。人都有好奇心,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在“人性”方面的空间不大,越来越数学化、数字化,我们看到的就是收益率、波动性,以及弹性和恢复性构成的流动性,仅仅看到这些数字化的表象,就很“不靠谱”。
因此,互联网金融(比如众筹)的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譬如,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下岗的母亲,她想筹集一笔钱,申请5000块钱的贷款,目的是养一群小鸡,下了蛋或长大以后卖掉,供养子女去上小学或初中,这个时候我就很愿意在P2P的网站上给她这笔贷款。因为这笔贷款里,寄托了我们“人性”的诉求。同样,我也看到一些众筹项目,是要在山里种一些绿色蔬菜,养殖一些放养的鸡和鸭,这件事情我本身也是非常乐意看到的,很可能也会去支持。所以,如果你愿意把你资金支持你愿意支持的事情的时候,这个时候想到的,不是无风险利率、也不是风险溢价,实际上里面已经有你感情寄托在里面。当常年在冷冰冰的金融世界里工作的人,突然看到互联网金融提供人性联系空间的时候,的确是会眼前一亮。
当然,人性里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险恶的一面。你可以拿钱支持一位下岗母亲,也可以拿钱支持一位90后艺术家让他们去创业。诸如刚才陈垦讲的若干个小舅子、大舅子自筹的事情,这些是无法避免的,我想监管也是必要的,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先让这个子弹飞一会儿,让互联网金融发展一会儿。
这就是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第一个逻辑线条。一个东西有了人性以后,发展空间会比较大。
第二个分析互联网金融的逻辑线条,就是大家已经谈烂了的“颠覆性创新”。
克里斯滕森提出“颠覆性创新”的时候,谈到的就是金融行业。最近,BCG出版了《数字金融报告2020》,在这之前2个月麦肯锡也出版了报告,这些报告里有一些数据令我印象深刻。比如说BCG刚出来的报告里,提到我们中国14亿人口中,大概有6%的人口或者家庭,持有的家庭金融财富在10万美金以上;而剩下94%的家庭,金融财富在10万美金以下,换言之,他们不是我们体制内金融机构追逐的那些高净值客户。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美]克莱顿·克里斯腾森;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20本商业书籍之一,书中提出了抓住破坏性创新现象的一些原则。旨在帮助管理者看到正在经历的或将会经历的变化。
上海财经大学历来培养企业家、金融家,我们不时会说“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金融机构愿意把自己大部分资源,越来越多的资源拿出来去服务那些高端客户。所以大家肯定了私人银行,所以我们看到,VIP、贵宾室等这些东西在金融机构里越做越多。
可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我们要不要剩下的这94%?这94%,有人称之为“屌丝”。但是我想,中国经济30多年的腾飞,就是这些屌丝所创造的。所以如果金融企业不注重目前所谓的低端市场、低端客户,只专注高端服务,等十年二十年之后再来看,那个时候我们面对的客户,全都是今天所谓的“屌丝客户”。那个时候的传统金融机构,他们要靠什么来活?
所以,尽管互联网金融目前所创造的资产总额加起来最多也不过1万亿人民币——这是我自己估计,因为P2P大概全年不会超过4千亿,众筹不会超过600亿,这两项加起来也就不会超过5千亿,再加上一点互联网跟传统基金信托相关联产生的一些资产,不是纯粹的互联网金融资产,加起来肯定不会超过1万亿。它跟150万亿的银行市场、60万亿的股票市场、50万亿的债券市场相比,简直连零头都没有,互联网金融只是它们的200万或者300万分之一。这是非常小、非常低端的市场,但是克里斯滕森告诉我们,所有好的市场都是从小的低端市场开始成长,等到传统的持续性创新者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已经死掉了。所以柯达、诺基亚这样的公司,他们所有的人都干的很辛苦,但是最后等待他们的却是企业的灭亡。
我想,这是做金融研究或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有的一个重要逻辑,即便互联网金融还很弱小,我们也不能忽视它。
互联网金融的第三个逻辑,就是2011年《时代周刊》评选出来的所谓影响21世纪的“十大思想”之一,由一位叫做Rachel Botsman的美丽女性所提出的“分享经济”。
现代社会跟工业社会非常大的区别就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越来越多零散财富分布于千家万户,而工业时期绝大部分财富集中在机构国家,这有很大的不一样。希尔顿酒店集团到现在是94年的历史,在过去94年中,希尔顿一共在92个国家开发了61万房间客房。而Airbnb成立到现在仅4年时间,在192个国家开发出65万套客房,现在是全球******的酒店系统,这是“分享经济”的前景。
分享经济对对商学院冲击也非常之大。我们很多同学愿意付出高额学费来读MBA、EMBA,我非常感激、也很高兴,因为学习总是一件好事。但是同时我也感觉到一种非常深的危机感,“分享经济”在教育这个行业里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就是MOOC。如果诸位同学不愿意跟别的同学交流、不想跟教授沟通、只想学知识,你完全可以在网上选修哈佛、耶鲁的课程,这些都不需要花钱。
如果94%的家庭收入相对比较低,这些人得不到传统、优质的服务,我希望未来能通过互联网和技术手段,把这些零散资源集中起来,打造一些轻资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这些平台未来会有非常大的生产力。
以上是互联网金融的三个基本的逻辑。
对商学院而言的“第四个逻辑”——创业新领地
对商学院而言,我想,互联网金融还有“第四个逻辑”,是关于创业的。
前几天,李克强总理在论坛上鼓励全民创业、平民创业,而且要让创业失败者得到保护和支持。
在过去,财经大学的学生创业非常困难。财经大学跟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不一样,理工科大学可能有发明和专利,靠发明专利入股成立企业,进而吸收资产,以此成立一个创新的企业是有可能的。换言之,技术、劳动和资本三者结合进行创业,是有可能的,而我们财经大学做不到这样。
97年前,上海财经大学建立之初,就是希望将毕业生打造成金融领袖、企业领袖,但是走到今天,我们发现这个梦想慢慢在被改变。
因为金融业的特征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第三个才是人才密集型。巴塞尔协议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要有资本充足率,所以传统的金融机构随便挑出一个来,基本都大得让普通人不敢仰望;最小的农村商业银行也有10亿甚至50亿的注册资本金。从我们商科毕业的学生,只能到庞大的资本集团里,依附于它们做高级管理人员或者白领。换言之,在金融产业里,资本雇佣劳动是常态。
但是,互联网金融好像突然给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使得我们这样一些有人脉、有知识、有梦想的年轻人,有可能拥有了一个新的,当然也是“江湖险恶”的创业天地。
不管怎么样,上财商学院愿意跟各位同学和社会各界一起探索挑战这一块新的领地,希望大家创业成功。
发布日期:2014-09-16